自己的项目这周四被公司正式停掉,项目组也被撤掉。尽管老大在找我谈话的时候,委婉地说只是暂停对这个方向的探索,团队转而去做能带给公司直接盈利的方向。但我知道,我们的项目已经黄了,我们手环在IoT领域、在to B方向,一年半以来的探索宣告失败。
老大单独聊天的时候,还真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有点可惜。但是下午团队核心成员开会梳理项目当前资源的时候,看着手头的一个个产品,心里真不是滋味。整个会基本上都没说一句话,只是看着tower里的项目list,想着我们这一年半以来做的种种事情。
这两天晚上总是失眠,一直在反思这个被我做黄的项目。毕竟作为全程参与这个项目的PM,对项目的失败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
“是不是我推项目推得更快点,项目就不会黄?
是不是我对产品稳定性要求再高一些,项目就不会黄?
是不是我们明确领域后能专注一些,项目就不会黄?
……”
明显这些对自己的设问,都被自己否定了。似乎我们探索的很多方向都是一厢情愿的孤注一掷,总是在考虑我们能做什么,每当被质疑现有方案可能更好的时候,我们总会用看似美好后续愿景来麻痹自己。确实没想出来,我们项目在不挣钱的前提下,有什么理由不被公司砍掉。
或许如团队其他同事所说,我们这个方向从立项开始就迟早会被砍掉;或许真的如老大所说,我们在这个方向探索的太前沿,起步的太早,外界的接受度与理解度还没到达一个可以真正产品化的程度;或许如我想的,我们还是没有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但是,有些方面是可以总结,以后避免再犯的:
to B的产品很多业务涉及到合作方,彼此都有明确的deadline。一旦项目推进不利,不单单影响自己的产品节奏,还会给合作方带来损失。
这就要求产品经理要及时把控项目进度,明确团队不同角色成员的任务交接点,把一个deadline拆分成多个有明确负责人的deadline。并且在得知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从产品想办法,及时协助同事解决问题,保证项目的进度不被耽误。
一旦项目遇到不可避免的拖延,需要及时更新同步项目文档,并且告知合作方说清缘由。反正个人体会的项目推进原则就是及时同步各位同事的进度,让团队清楚每一个相关同事的工作进度。
to B的产品经理少不了要与合作方打交道,往往初期与合作方都是天马行空的聊可能性。当然聊得时候还需要察言观色,了解合作方背后的诉求,不要被别人的大饼所迷惑。另外也不要明确否定别人的意向,毕竟大家都是动态发展的,有些现在还不成熟的条件,后续双方可能还有合作的机会,用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彼此的能力与诉求。
但是到了具体业务的落地,一定要清楚自己手中的资源,与开发leader在会上明确可行性。同时产品经理一定要清楚,这个合作的点在我们整体项目中的阶段,是不是现在就可以介入,而不影响现在已经开展的工作。
另外不要每个客户都去参与会议,实在是太花时间。先让真正的商务经理帮着挡一下,筛选一遍,开这种会真的真的花时间花经历!
to B产品在立项之时,就需要考虑清楚以什么角色进入这个行业。我们是提供什么形态的服务?我们做这块有什么优势?我们做这块的弊端是什么?我们应该找谁来合作推进?
这些说起来似乎对各种工作都通用,但是对to B产品尤为重要必不可少,一旦没有思考清楚这些,在合作时候就很难明确自身的定位,也容易对产品形态的边界产生疑惑。
SaaS形态产品往往对接的都是to B客户,业务从一开始就是收费的。并且使用了我们服务的用户也会向其他人收费,所以整个业务模式可能就是to B to B或者to B to C。如果自身的产品合作收费方式非常单一,没有考虑到合作方的收费模式,在没有完全主导权的合作业务上就比较麻烦,对方就会仅仅因为收费模式的问题干扰到后续的合作。因为这种产品外的原因失去潜在合作机会是非常可惜的。
其实这点傻子都知道。但是能否顶住压力把控住团队资源,不要浪费在未验证可行性的产品打磨上,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产品在上线验证前,老大总会用MVP的原则要求快速上线,怎么快怎么上线。但是一上线,老大就会对产品的效率、bug……苛刻要求。尤其是交付给合作方的产品,一有问题都会在群里反馈,老大看到了也会心烦。这时候产品经理能否把控住验证核心需求的主线就很重要了,该砍得就砍,该后续跟进的就跟进。千万不能被老大的压力干扰了判断,因为老大没有你对项目更清晰。
现在说起来容易,其实这块在真正做的时候非常难。顶住老大的压力真的很难!有个办法,但是比较耗时间——每一个验证,PM在认为已经足够判断值不值得后续投入的情况下,及时写报告发给老大及大家。用尽可能的客观数据来告诉大家你的判断,并且让老大拍板后续的投入。
to B产品的受众少,并且可以直接触及用户,边界的交互场景不需要像to C产品一样去死磕。to B产品在设计上要死磕主线操作的逻辑流程,把主线的逻辑流程死磕通之后,边界场景不要太过于纠结。ui设计上也是同理,做得漂亮不足以把产品卖出去,大方可用就好,不要扣细节。
这不是拍马屁,也不是去邀功。to B产品的方向,作为一枚产品经理真的无力把控方向。不像to C的产品,可以跟着用户的反馈去迭代去改进。to B产品方向的决策大部分需要领导拍板,及时同步项目的进度与进展,以便于领导决策。
其实,有时候真的希望领导能够及时给予方向上的决策反馈!在没有肯定的方向下推进产品,真的感觉很不舒服。
极度讨厌部分大公司出来的员工,为了做事而做事,从来不考虑资源浪费的问题。做得事情都是政治正确的事情,肯定没错,但是却在赤裸裸浪费团队资源,错过时间上的潜在机会成本。
没有验证清楚场景需求,加强系统稳定性、提升系统并发数有什么意义?受众客户还没有100个,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千万级别的系统架构有什么意义?
做有意义的事,不要为了KPI、为了工作量去做无意义的事情!
to B业务做久了,会发现很多合作方只是看中彼此结合的宣传噱头,为了软文、为了发布会展示。这些合作方前期经常会表现的非常积极、非常配合,然而对业务真正的落地并不上心。这些合作就需要认真来辨别,尽量拿已有的基础功能跟合作方合作,承诺的后续功能不要着急去做,等合作方后面真的愿意配合推广、有真正的实际订单再去开发新功能。
这些能落在合同上就尽量落实在合同上。to B的合作业务开展,合同是个好东西。
絮絮叨叨扯了这么多,没什么逻辑,也很乱。还有很多细碎的想法,现在的状态也没法通通写出来,找时间慢慢梳理一下吧。
我一直认为PM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执行力好,能做好已经明确的产品改进;
第二个阶段:能根据用户反馈、竞品动态、业界潮流等,发现甄别需求,进而把该需求落实到产品中;
第三个阶段:能带团队!做新产品,能按部就班的完成产品模型的验证,能做好新产品的冷启动;做成熟产品,能根据手中资源带出产品与运营的节奏;
第四个阶段:找到适合自身产品的商业模式,变现挣钱;
现在觉得自己还是在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期吧,已经可以很顺利的完成产品模型的验证与冷启动,但是如何从内部说服老大要到资源、从外部更明确量化验证需求可行性,把产品做大做强还需要更多的历练。
感谢这一年半的IoT场景的to B产品经历,让我接触到更多有趣的垂直行业;让我开始从硬件、固件、软件……各方面思考产品;让我在技能上可以一个人肩负项目、产品、交互、视觉、测试的相关初期任务;让我开始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产品的定义与节奏。尽管项目以失败告终,但这次项目学习到的东西都是之前做纯粹to C的大体量产品无法涉及的,对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毕竟这是自己做黄的第一个项目,有着如初恋一般的纪念意义。我还是坚定的相信我们这个失败项目的初衷,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会继续把这个项目捡起来,我依然还会全身心的扑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