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回家没赶上火车,废了一张票不说,在火车站白等仨小时,巨不爽。其实也是掐着点赶的车,主要是那天的火车尽然没晚点,让我惊掉了下巴。没办法,只能在候车室找了个安静的角落,默默地翻看那本《信息简史》。一边看书,一边安慰自己正好可以静下心来读书。这尼玛怎么能骗得鸟我自己啊,读书再少,这也安慰不过去啊!摔(╯’ - ‘)╯︵ ┻━┻
独自一人在角落合上书,怨念刚才发生的一切。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对,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做的更高效,我就不会赶不上这班火车。如:上了一路绕远的公交车;下公交车打的也没在第一时间打到车;取票时也绕了远路……如果这一切都事先能安排恰当,这班车怎么都不可能落下。
这时很自然的想到一个产品的概念来解决我的这次坐火车遇到的问题,想了一会儿就在笔记本上把大概的思路导图草拟了出来。
产品的逻辑思路很简单,就是火车版本的“飞常准”。核心意义就是解决坐火车流程上的问题,通过GPS定位与时间的节点计算,及时主动给用户推送信息,给予用户使用中的指导。
思考的总是让时间过得飞快,对产品需求只意淫了半页纸就过去了俩个半小时,也到了检票上车的时间。接着在车上迅速将产品大概的原型粗糙描绘了一边,越来越沉浸在这种意淫的喜悦中。
意淫总是快乐而短暂的,在准备画衍生功能原型图的时,我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如此简单的需求,甚至是直接可以从已成功的范例中copy过来的概念,为什么没人做呢?随着后续的搜索,发现“飞常准”的团队,之前有计划推出针对火车的姐妹应用“铁定准”。但是仅有支离的新闻,却没有找到真正上线的app,估计这个计划是难产了吧。难产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抛开一切技术和实施上的困难,我所有产品设想的意淫都是基于一个前提——用户需要一个app知悉乘坐火车正确时间到达车站的信息。如果这不是一个强需求,接下来的一大长串都是扯淡。
其次,假设这个需求存在,这是多大的一个需求,有多少用户有这个切实的需求。这个需求是不是只有像我这种——在陌生的城市、时间很赶、移动互联网重度依赖者的用户才会有迫切的需求想拥有这个app。火车不比飞机,他的正点率远高过飞机;同时火车已是一种大众的出行方式,不会有太多人感到陌生,预留的时间也尽在掌握,就像你每天坐公交车去上班,难道还需要一个单独的app来告知你公交车几时会到。
最后才是实现上的困难,能搞到一家独大的铁老大的实时信息嘛?退而求其次,用gps的数据来估算时间能不能满足个性化推送的需求。当然前面的需求得不到确认,此步根本没有提及的意义。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考虑问题都忽视了场景的逻辑性。觉得这个需求很好,那个idea很好,殊不知好的只是其衍生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他本身所解决的问题。就像这个想法,当时考虑的本质需求是解决我赶火车的问题,但是一发散思维我想到了本地社交功能及生活服务内的衍生功能,这些点让我什么着迷,一不小心迷失在发散中,却忘记了初衷。
这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初心是为什么做这件事,而不是做什么事情”。
卖了一圈鸡汤,再回到本身的问题当中。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多了!没有抓住痛点死命打,把功夫浪费在意淫衍生事物之中。在产品的最初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评判此需求是否靠谱。往往而言,需求都存在,需求也都很简单,三言两语即可说明白,但是评判需求重要性的难度要高得多。此处体现的决断力,个人认为是对产品经理能力的最集中体现。
作为新人,这块其实很难做的。三言两语的需求写在本子上,很容易就被忽视,然后思路跑偏。之前我们都听说过要把需求放到场景中去思考,尤其是移动端的设备,场景是决定此需求的最重要条件。然而场景的概念说说容易,但是真的去实践思考还真的有点难度。在这次的反思总结中,我突然想起之前在学校学习的电视广告脚本写作的内容,在流程中有一部分是利用故事板的方式来创作。
故事板是软件显示效果的视觉草图,用于视频创作和广告设计,表达作者的创意。
利用故事板,我可以将这个简单的需求当成我的命题视频广告。然后从各角度绘画各种人去完成这个命题作业,如果我能画出尽可能多的情况,将这些人的主要交互场景都画出来,这样会很清晰在大脑形成印象点,供自己加深对此需求必要性的判断,为需求决断提供决策路径。如果需求在此步骤就难产,很明显这就不是一个重要的需求,不是吗?听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跨学科的交汇,下次将故事板应用到这方面,来验证下这种方法是否可行。等我后续的消息吧!
以上,均是个人的絮叨,仅对自身负责。